[太阳]张九龄劝李隆基不要重用李林甫,李隆基不听,劝李隆基杀安禄山,也不听。李隆基逃到四川之后,才后悔,于是派人去韶关祭奠张九龄。张九龄之后大唐再无贤相!开元盛世最后的贤相,他的离场也意味着开元盛世的落幕。 (信息来源:澎湃新闻——岭南第一宰相,生前预言安史之乱,他的两句诗,你一定会背) 公元755年,安禄山在范阳起兵,盛世大唐的乐章戛然而止,唐朝被硬生生拽入一个长达八年的噩梦。当叛军攻破潼关,曾经不可一世的唐玄宗李隆基仓皇逃往蜀地,此时此刻,他反复想起张九龄二十年前就警告过他“乱幽州者,必此胡也”。 张九龄所说的那句话回响在唐玄宗的耳边,字字诛心。可惜,这句石破天惊的预言,当年只换来了君王的一笑置之。张九龄被誉为“开元贤相”,他究竟是怎样一个人物?又为何没能拦住那场将大唐推向深渊的浩劫? 公元736年,安禄山讨伐契丹大败,按军法当斩,被押解至京城。他的养父、边将张守珪上书求情,希望天子能饶他一命。奏折先到了时任宰相张九龄的手中,他没有丝毫犹豫,当即上奏,力主斩杀安禄山。 这并非他第一次对安禄山动杀心,早在几年前初见安禄山时,张九龄就看穿了此人貌似憨厚的外表下,藏着难以驯服的狼子野心。现在,军法提供了名正言顺的机会,他认为这是一个铲除后患的绝佳时机。 然而张九龄的苦口婆心还是被唐玄宗挡了下来。他更愿意相信自己的驭人之术,认为这个“能打仗的胡人”回到幽州能戴罪立功。玄宗赦免了安禄山,这颗日后引爆大唐的炸弹,就这样被天子亲手放了回去。张九龄的警告,成了一场无人喝彩的预演。 张九龄的这份洞察力,不是凭空而来。他自幼便是乡里闻名的“神童”,七岁能文,出口成章。少年丧父后,他没有消沉,反而更加勤学苦读,年纪轻轻便已才名远播。这份才华让他顺利踏入仕途,但他骨子里的正直,却让他走得异常坎坷。 早年间,他官职虽小,却敢当面指出权相姚崇的施政弊病,因政见不合而辞官回乡。不过,这次挫折反而成就了他。回到岭南老家后,他主持开凿了大庾岭上的一条新路。这条路极大地促进了南北的经济文化交流,也正此,他重新被朝廷看见。 733年,张九龄终于拜相。他有远见,更有风骨。他主张施政要行“王道”,而非“霸道”,力求以德服人,这为“开元盛世”的延续定下了温和的基调。他不只在朝堂上敢言,对皇帝的私生活也照样劝谏。 可惜,一个清醒的宰相,未必能叫醒一个开始沉醉的君主。李林甫将张九龄视为眼中钉,他常常故意向玄宗提出一些华而不实的建议,算准了张九龄必定会站出来反对。一来二去,在玄宗眼里,张九龄反而成了那个总跟自己“抬杠”的麻烦人。 张九龄的正直,成了他被罢相的导火索。在李林甫的排挤下,他被贬出京城,不久后在回乡扫墓时病逝。他的离去,仿佛抽走了开元盛世最后一块理性的压舱石。数年后,渔阳鼙鼓动地而来,玄宗仓皇西狩,悔之晚矣。 战乱平定后,玄宗下诏追赠张九龄为司徒,并将其画像挂入凌烟阁,但这迟来的哀荣,又怎能换回那个一去不返的盛世? 张九龄看清了问题,指出了方向,甚至找到了解决问题的钥匙,却最终没能拧开那把锁。后世人们总会忍不住去想,如果当初那位君主,能多听一句逆耳的忠言,那场席卷天下的滔天浩劫,是不是就不会发生?